忘记密码?

关闭
手机版    当前所在城市:石家庄 [切换城市]

父母如何面初中生的青春期狂风暴雨?

发布时间: 2023-09-09  分类:教育动态 浏览次数:3754次

分享到:   

虽然每个人遭遇的问题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大部分的爸爸妈妈都已经经历了青春期龙卷风给亲子关系带来的冲击。


希望大家本文,可以在理解“术”之前理解青春期心理之“道”,以不变应万变,爸妈一定能更加从容淡定地面对自家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四大发展阶段

青春期到底是指几岁的孩子?


过去的认知中,青春期12-18岁,但此观念已过时。近年的学术探讨中,倾向认为大部分孩子会在9-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前期,通常会与身体发育的起点有关。而青春期也会晚于18岁才结束,现在学界倾向认为青春期25岁甚至30岁才会结束。

 

这也意味着孩子会有相当长的一段人生处于青春期。作为父母,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看着孩子经历青春期。这就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令人头疼但也令人惊喜兴奋。

 

大部分孩子都会经历4个阶段:


青春期前期: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些与身体发育迹象相关,有些不相关。比如,四五年级的孩子开始关注有谁开始穿内衣了?一些男孩子会开始喜欢展示自己的肌肉,会开始喜欢照镜子等。

 

孩子不管有没有发育,都会有个脑区开始活跃起来,会无比在意别人的看法,对自己形象的注意会高过以往的任何阶段。比如孩子原本可能不爱刷牙,到了这个阶段会因为担心别人的目光而开始喜欢刷牙了。

 

当孩子真的开始发育,某种程度上他们每一天都在经历失控的感觉,身体每天在发生变化。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大人自己也是如此,每天都长得不一样,今天冒了胡子,明天长了一个痘痘,肯定也会疑惑我的身体到底怎么了。但作为成年人,我们对这些有经验,但孩子是第一次经历。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其实并不大。孩子在青春期的各种行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父母做错了什么(虽然有时的确父母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为),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的大脑真的发生了变化,比如十分敏感自己的身体形象;孩子变得冲动叛逆,等等。

 

你会发现,原本脾气很好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前期,有时会勃然大怒。上一秒嘻嘻哈哈谈事情,下一秒乌云密布,进入房间不理人。这些情绪状态都与大脑发展所致的生理变化有关。

 

很多年前,儿童心理治疗开山鼻祖安娜弗洛伊德说过,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正常的病理阶段。青春期是有病的,但又是正常的。所以各位父母体验到的 孩子在这个期间“有病状态”都是青春期很正常的生理心理变化所导致的。

 

到了青春期早期,父母会特别痛苦,妈妈体验或许会更为深刻。到了这个阶段,孩子通常会忤逆父母。过去,你在孩子眼里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现在,可能会各种挑你的刺,各种贬低你。有时候会开玩笑说,青少年的大脑中好像有个“翻白眼”的神经中枢一样。我会听到青少年父母吐槽“心里内伤无数”。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觉,今天我可以很认真的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你的孩子已经进入到了青春期第二个阶段——青春期早期。

 

到了真正的青春期(“正”青春期):14-18岁,具体开始的年龄段个体差异挺大的。很多孩子可能会开始谈恋爱、追星、迷恋小众文化等。这些行为通常是为了脱离过去依恋的对象——爸爸妈妈或者特别重要的照料者、权威,等等。那么孩子就开始找新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男女朋友,有可能是偶像、认同的团体,比如汉服。

 

父母经常会有被排斥的感觉,听别人的话比听自己的话多,会有失控的感觉,这肯定会让爸妈觉得头疼。但这也是孩子在青春期的发展任务之一,必然会经历的过程,背后原因之后会讨论。你的孩子到了这个正青春期阶段吗?

 

青春期始于身体发育,与性别认同有关。我的身体是男性还是女性?我喜欢男性还是女性?我的性别角色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作为男性/女性,怎样生活在这个社会?性别身份的稳固是青春期晚期的任务。有些人可能会在青春期晚期建立非常稳定的婚恋关系,比如说周围一些23、24岁结婚的男女,就是非常典型的性别身份稳固的过程。也许不是通过婚恋,但也会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比如发展舞台剧、科学研究室也等,尽管不是被性别刻板印象所定义,但都是在回答“我是谁”“我希望我去完成哪些任务”的终极命题。

 

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还需很多时间去探索,也许某种程度上,我们中很多人都还处于青春期晚期的阶段。青春期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是流动、开放的,但总体上来说,根据大的样本量来说,大部分人还是会在25岁前后进入性别身份的稳固期,也就意味着青春期正式结束。

 

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青春期这么麻烦,从进化心理学角度,为什么没有被替换掉?这也就是说,这些麻烦的背后是有重大意义的。孩子们在经历这些令人头疼的过程的同时,也会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并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和父母不一样(但又某种程度上有部分相似)的人就意味着人类社群的进化。


青春期孩子的两大发展任务: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那么怪?


在讨论青春期四大发展阶段时,大家可能已经发现,孩子反反复复经历的过程,主要围绕两大发展任务。

 

其中一个任务刚刚已谈到,关于“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越长越像怪物”的问题。成年人现在很难体验到“自己开始长毛”“身体开始流血”等变化,但是对于大脑还没完全发育成熟、很在意他人看法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所有这些变化都会让他们产生与身体变化有关的焦虑感和失控感。

 

比如女孩来月经的时候,她会想知道这个过程与她作为一个女性有所关联,当她拥有生育功能的时候,该如何更好保护自己,是否意味着自己要去行使这个功能。男孩子出现生理变化时,也相应会有关于力量、性等方面议题开始显现,比如许多父母可能会困扰孩子的自慰、看小黄片之类的问题。

 

但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的,孩子们也许需要两三年的漫长时间,才能更好地与全新的形象相处,去为“我是谁”“我是长什么样子”“我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我看他人是什么样子的”之类的问题寻找到全新的、独一无二的答案。

 

我们会拿青春期孩子和学走路的孩子打比方,两者很像的一点是:孩子又想要离开,又想要回来,这个过程让他们很纠结,很抓狂。我们称之为“分离个体化”——孩子首先要脱离最早的依恋对象:父母,才能找到自己。

 

学走路的孩子会发现,原来爸妈说往西的时候我是可以往东的。但是真的往西走,走出去的时候又发现这个世界好大,又回来找爸妈,然后又忤逆父母的意愿,自己走出去,听听自己的声音。


青春期就类似于这个时期,他们也发现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力量感。比如说,如果一个青春期孩子出去打工挣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他们会发现“我原来是可以成为和爸妈不同的人的”。即使之后他们也会有爸妈相似之处,但是在青春期,他们会非常想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相比学步期,青春期要更为复杂。


第一点在于,青春期孩子能量相对大。你可以把哭着喊着说不想上学的学步期孩子强制拉去学校,但是如果青春期孩子说不想上学,你该怎么办?而且还存在青春期孩子自杀这些现象,也会让爸妈非常担心。这些状况是学步期不会有的。所以,我们说,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只是青春期的预热,当青春期真的来临,爸爸妈妈要经历的头疼指数会比学步期高很多。


另一点不同之处在于,学步期孩子最终还是会将父母放在心里,即使爸妈不在身边。这种客体永续性会让孩子安然去幼儿园,他们知道爸妈即使不在我的视线里,我也知道他们还在。但青春期孩子不同,他们的任务是使爸妈的位置被其他东西替代。


但是爸妈无需担心自己被孩子彻底“抛弃”,你只是需要换个方式和孩子继续有爱地相处下去。但是现阶段,孩子需要去爱一些其他的东西,来让自己长大成人。


比如说,谈恋爱中,我们会说有一些“妈宝男”令人很头疼,这是非常典型的没有好好走过自己的青春期的结果——孩子没办法找到其他人或事物替代母亲在自己心里的位置。这个会给未来亲密关系的发展中带来很多挑战与障碍。替代对象并不是一个人,有可能是偶像、团体、cosplay、电竞,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想要把父母的位置留给其他事物的体现。

 

为什么孩子要这样呢?

父母和孩子就不能高高兴兴地一直待在一起吗?

 

之所以会这样,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类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更可能以多元化的姿态继续繁衍下去。无论一个人是否选择去行使生殖繁衍的功能,在我们本能驱使下,这些程序都是先天写好的,这并不是个人可以选择。有些人可能没有表现出来,但并不代表他/她没有这方面的诉求。这些诉求很有可能是被抑制的,会在人生更晚的阶段以别的形式表现出来。

 

青春期的确令人头疼,但总比什么感觉都没有来得好。所以各位头疼的爸妈你们应该庆幸,说明你的孩子至少在朝前走。

 

有些孩子看起来没有青春期,或者说有些孩子没有经历过显著的青春期心理变化,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按照业界的说法,反而不那么正常。换句话说,如果青春期孩子看起来不正常,反而是正常的;如果看起来太正常,反而是不正常的。这是青春期非常有趣的一点。

 

青春期孩子在寻找父母的替代对象时,也会有害怕的时候,就像父母在这个阶段无意识会害怕被孩子抛弃一样,孩子也会害怕彻底失去自我,找不到自我,或者他们会害怕变得很孤独。因为找一个新的替代对象,也会有很多不确定、需要冒险的地方。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是颇具挑战的。但这是孩子的发展任务,所以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们都是要去完成的。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


那么孩子既然有如此困难的两大任务要完成,必须也要有点“武功”才能做到吧。我们可以将这种“武功”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孩子在青春期和周围很多人的沟通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作用于那些会唤起孩子不舒服感觉的东西。比如说,最典型的就是过去的依恋对象。过去,孩子可能特别喜欢爸妈,但是因为人类的青春期发展本能被唤起了,所以孩子会觉得“我得爱点别的东西,才算是完成人类发展任务”,所以孩子可能会千方百计地表现得不需要爸妈。


这种防御机制的表现可能会听起来很熟悉。比如说孩子会让同龄人、偶像去替代父母等权威的位置。比如说,孩子会去听朋友的话,“朋友是至高无上的,爸妈算什么”。比如有孩子会迷偶像,觉得“和偶像的话比起来,爸妈和老师说的话不值一提”。


这对于很多爸爸妈妈来说,是很艰难、很不确定的过程。但是从孩子角度来说,他们会担心和父母离得太近,某种程度上需要和父母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孩子会有“情感倒错”的表现,比如说孩子明明挺喜欢你的,但会说“我很讨厌你”;孩子可能明明挺崇拜你的,却会贬低你说“你这个真是不行”“你老了你不好看”“你丑了”“你怎么这么过时”,但是孩子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心里面还是很爱父母的。


他们有些时候还会显得特别的以自我为中心——可能用完厕所之后留下了满地的水,或者说他们很多时候心里只有自己呀,可能觉得你们谁都不许说我不好,有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这些其实都是在告诉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做什么都行,你们离我远一点。


大家就记住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孩子并不是真的不爱你们了,此时此刻孩子需要去体验那种和你们不一样的感觉,需要去体验那个可以离你们远远的,但还是可以做一个大人的感觉。这个看似拧巴的过程最终是会回归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底气有节制地面对他们。

 

在防御过去依恋对象的框架下,一些孩子还会出现“行为退行”——和学走路的孩子或者别的年龄阶段的孩子那样,失去很多的判断力。他可能看上去很自大或者充满了幻想,觉得“老子想怎样就怎样”。这种心理状态像两三岁小孩,对父母既需要又要推开的状态。


因为大脑皮层活跃的原因,对青少年来讲,他们很多冲动的部分是很难自我控制的。可以想象一台摩托车加满了油,但是还不知道怎么去开它,那么孩子可能会有一些行为来防止自己变得太过冲动。这就是他们第二种常见的心理防御:对冲动的防御。

比如说有些孩子会“禁欲”,这里的“禁欲”和情欲不一定有关,的确会有一些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很多和性有关的焦虑,会担心自己的这些和性有关的想法伤害自己。但是更多时候,孩子可能会有其他表现,比如一些孩子认为我不能吃某些东西,或者我不能做某些事情,不然的话我会遭受惩罚,或者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另一些情况下,一些青春期孩子可能会有些古怪的仪式感,比如非要每天出门之前完成一整套东西,或者说,孩子回家先打游戏才开始做作业(可能不是真的想打游戏)。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获得一种规律感,让自己确定“很多东西都是在确定之中的”。我们刚才谈到,其实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发育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所以越是这样,他们越是需要一些确定的东西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但是这种确定感又不能是爸妈给的。所以他们就会找各种奇奇怪怪、仪式化的方式来确保自己不会脱轨。

 

很多时候,青少年很难在一个具体冲突之下做出妥协或改变。因为他们会担心,当我做出这个妥协或改变时,似乎自身冲动的部分就难以抑制了。所以,保持生活稳定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发现,很多青少年往往在家庭出现重大变化——爸爸妈妈婚姻产生变化,家庭有重要的人员去世,疫情期间呆在家里面会有很大压力——一些孩子的情感会出现巨大的波动,这都是和心理防御机制有关系的。

 

他们想要的并不是一个虚幻的答案。对于学龄期孩子,讲道理或者缓兵之计还可行。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会有“我就要现在”“你不要用什么东西来糊弄我,我就是要一个非常切实的解决方案”的感觉。你可能能对小学生说“如果你去上学,我会给你买乐高”,会短时间起作用。但是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需要的是“真的不去上学”的切实解决方案。

 

有些时候,青春期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的时候”,背后其实是压制着的冲动。比如说有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不想去学校”其实防御了“想去打击报复别人”的冲动。孩子非要什么东西不可,看起来很冲动,其实背后孩子是在防止自己做一些更可怕的事情。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和青少年工作或者沟通的时候,尽管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的选择已经非常过分,但还是要耐着性子,去看看在他选择的背后,真正恐惧的东西是什么,真正担心的东西是什么。

 

进退两难:

青春期孩子的共同心理密码

 

讲到现在,大家可能会发现有很多关键词是多次出现的,这也慢慢构成了这张图表——青春期孩子的共同心理密码,蓝色和黄色的分别代表孩子和我们父母。

孩子需要有新的喜爱对象替代父母在自己心目当中的位置,但并非真的要把父母丢掉,父母只是被孩子放在了其他重要的位置。这个结果不是一夜达成的,可能要经过四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在这个期间,亲子关系就如这张图表呈现的一样往复循环。孩子靠近父母或父母可能更想要靠近孩子,但是一旦靠近了彼此之后呢,孩子又会非常担心“因为离父母太近了,我就没有我自己了”。或者有时一些父母侵入性特别强,比如说一些爸妈会说“我说的一定是对的”“你必须按照我说的那样去做”,孩子可能会有“几乎整个自我都要被毁灭”感觉。

 

所以一旦当靠得太近,双方又会像身上长刺的刺猬一样,开始退回到自己的世界当中。那么这个逃开的动作呢,通常是会由孩子所发起的。孩子会说“我还是离你远一点,我还是要成为我自己”。

 

那么这种情况下,孩子有些时候甚至会通过“让父母感到很虐”实现此目的。有些时候爸爸妈妈很伤心,孩子会说特别不中听的话或做一些事让父母非常伤心,但这和把你杀掉还是很不一样的,更多是指“我要让你还活着,能留着这口气,因为我还是需要你的,但是我得让你难受。”

 

但是这个过程中,孩子让你难受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告诉你他自己有多难受。


如果爸爸妈妈这样想的话呢,可能就会知道,其实那一刻真正难受的人也不是只有你自己,孩子看起来有虐你的快感,但其实孩子自己心里也会有很多不安、不确定感和恐惧。


父母会感到孩子把你推开,但是推开或被虐后,可能会发现孩子又很担心自己真的被抛弃,也很担心自己从此以后真的孤立无援了。有一位同行曾经总结说,青春期孩子和父母最好的状态是“不求不助,有求必应”,相当于说,我们需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他想要形成自我的那一部分发展需求。其实解释的就是这幅图,父母如果离自己太远,真的不要自己了,或者让自己非常孤立无援,孩子其实也很害怕。


我们需要牢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的青春期亲子状态。在整个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始终处于这样“远离→走近→又远离→又走进”循环往复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谁都不好受。


父母现在应该就有了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看待青春期亲子关系。过去,父母可能会纠结说“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我”或者“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但是现在你看到这些需求就会明白,这种远远近近就是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在这样关系中,孩子为父母逐渐定义出在自己未来人生中的位置与心理距离。


一个人的发展,一个人的变化,其实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一夜之间达成的。父母如果希望未来孩子遵循传统模式,比如说结婚成家,那孩子必然要完成很多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任务。青春期一方面让孩子在生理上部分拥有结婚成家的能力。另一方面,青春期让孩子重新定义和父母的心理生理关系,去完成“成为独立的人”的重要发展任务。


如果他没有办法寻找到长大成人后和父母之间的全新心理边界的话,也意味着孩子的发展可能会经受更多的挑战。所以某种程度上,父母此时此刻在孩子青春期的节制也好,隐忍也罢,智慧也好,其实都是在为了孩子的长大成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父母务必牢记这点,尽管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痛苦。


就像以前风靡上海的《成长的烦恼》这部美剧一样,英文名字叫growing pains,很多时候,人的成长伴随着痛苦的部分。但是痛苦之余,也可以看到孩子正发展为更完整的人,这些心理密码都在帮助他们去实现这个目标。


我的青春期孩子正常吗?


看到现在,爸妈一方面可能越听越清楚,但另一方面又越听越糊涂:青春期孩子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表现,我怎么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需要真的去接受外界的帮助呢?比如说,社会新闻上,我们看到很多青春期孩子因为心理卫生状况导致了一些社会事件,我们可能担心那样的事情是否会发生在自己的家里。

 

那么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临床上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作为父母来说,主要可以去判断说孩子的发展任务是否遭遇阻滞。孩子的基本功能——生活、学习、社交功能等。

 


· 孩子没有办法和自己这个发育的身体和谐相处?

· 孩子遇到了进食障碍方面的问题?

· 孩子遇到了社交障碍?

· 孩子在成为自己的任务框架下,是否追星追到不想学习?

· 孩子通过游戏寻找到的归属感阻碍了正常的学习和社交功能?



这些是需要我们引起警惕的。

 

我在这里罗列了一些必须要寻求专业人士介入的情况。


1.首要的就是“自伤自杀倾向”。哪怕是孩子表现出了一些意念,爸爸妈妈都要非常注意。如果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行为,那必须尽快向专业人士就诊。在上海地区,我个人觉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儿少科可能是首选的就诊选择。除此以外,像东方医院、各区的精神卫生中心,还有类似于和睦家的私立医院,都有非常好的精神科医生,可以帮助孩子度过类似的精神卫生危机。

 

2.在青春期,还有一个现在越来越普遍的状况——进食障碍:有可能是不吃东西,也有可能是吃太多,也有可能是吃太多之后催吐。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消费主义的洗脑,很多青春期孩子在自我形体焦虑的处理方面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食障碍这一部分也需要爸爸妈妈特别注意一下。

 

3.还有一个是“高风险的性行为”。如果孩子年满18周岁,已经出现了一些性接触,在确保孩子自己身心安全和确保他人身心安全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能把它叫做是“高风险性行为”。“高风险的性行为”包括会危及自己和他人身心安全的性行为,孩子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发展安全的性关系,可能会被他人利用,网络色情泛滥的情况也会带来不少挑战。

 

4.还有同伴关系的困境。青春期孩子和同伴有矛盾,这非常正常。因为他们也在探索很多和自己的同伴之间“我是谁”的问题,但一旦这个困境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社交的功能,比如说因为和朋友吵架,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或者因为和朋友吵架,孩子晚上睡不着觉,那么这也可以向心理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5.还有一个带来麻烦的屏幕使用问题。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需要让孩子去使用屏幕。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的糟糕,孩子可以利用屏幕去创造很多美好的体验,打游戏作为消遣,或者交友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游戏一旦成瘾,背后可能是孩子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在说话,所以我们需要和专业人士讨论。

 

还有退学厌学,青少年抑郁,违法乱纪的不良行为/暴力,和性别有关的压力。比如说现在这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年代,可能有一些青少年会对于自己的性取向有困惑,可能会对于自我的性别认同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而这些困惑可能会影响孩子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的一些功能。


这个功能受损是指已经出现了的,如果只是你担心会出现但其实没有出现的话,并不算是需要让孩子立马接受专业人士帮助的范畴。但如果有需要的话,爸爸妈妈自己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厘清一下自己的情绪与困惑。


6.还有一些潜在的人格发展困难/障碍。比如说孩子作为一个16岁的人,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能力明显落后,或者有些时候孩子会出现幻听、幻觉,这些病理性的精神卫生危机都需要尽早求助专业人士。

 

青春期的解药是什么?


看到现在,爸妈可能会想“我到底可以做什么?”青春期孩子的爸爸妈妈具体在面对每个问题的时候怎么怎么做呢?

 

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维度,就是今天我所讲的青春期孩子的发展任务、内在的冲突、和爸爸妈妈拧巴的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纵向维度,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个家庭的固有模式成长到现在。

 

为什么同样走过青春期,每个孩子都走得千姿百态。有的人虽然叛逆,但不影响学习;有的孩子学习挺好,但到了这个阶段一下子就连学都不想去上了。

 

有时候我们同行之间开玩笑:来到心理咨询室的青春期家庭,通常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说,亲子关系模式其实决定了孩子此时此刻会以怎样的姿态走过青春期,也需要爸爸妈妈用更适合孩子的方法去面对青春期出现的更多挑战。

 

那么在今天这一个介绍“道”而不是介绍“术”的讲座的结尾,我想和大家谈一谈这个青春期的终极解药是什么,如果你是我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会告诉你3点。


第1点就是“熬”。看似挺无力,但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让你头疼的那一种“无法为自己做出很好的决定”“看起来很冲动”“过度在意自己的外表”,这些东西随着大脑的成熟都会被带掉。这个过程当中,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美好的生活体验,比如说让孩子吃好点,睡好点,多多锻炼啊。有条件的话到处去看看玩玩旅游一下,开发一下大脑。

 

父母能做的也非常有限,所以耐心的等,也就是“熬”,不管是同行业界还是过来人都会告诉你的一个字。那么“熬”在心理学界也是非常认同的。


在心理行业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治疗师温尼克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位英国心理治疗师,他曾经在BBC对全英国人民做广播的时候谈到,其实青春期唯一的解药就是熬。虽然后来还陆续发现了其他和青春期孩子的各种沟通与治疗方法,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熬”字,大家可以把这个字刻在脑门上。


第2点就是“活下来”,当我自己还是一个新手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问师傅:“当一个青少年在我的咨询室里面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情感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当时我的师傅就告诉我说:“当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做,然后努力让自己活下来”,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这可能部分解释了大部分青少年父母所经历的一种状态,可能你做什么看起来都不对,但是呢,你要让自己非常稳定的在那里,能够活下来的,经历“孩子又靠近你,又把你推开”的过程,来支持孩子完成自身的成长。


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是我的另一位老师——国内非常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曾奇峰老师——曾经说的,他说青春期父母最美妙的一种状态就是“老娘过得比你好”。


青少年需要在青春期完成一个“把父母推开,去找到自己”的过程。但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有些时候,一些孩子是没有能力去把父母推开的,有时是因为,孩子会担心父母失去了自己就没有别的人生盼头了,孩子就会对远离父母这件事情非常内疚,会抑制自己的冲动来迎合父母,表现出“自己是个小baby”的需求状态。

 

爸爸妈妈不管是全职在家还是在职场,要让孩子感觉你除了孩子之外,其实有很多你自己可以有奔头的事情。这样孩子才可以安然的“有时把你推开,有时又把你叫回来”,这个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同时,孩子尽管看似要把你推开,但你对孩子来说其实还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产生模仿欲望的、想要认同的对象,所以你自己活的好一点,其实也是在帮孩子成长。让孩子看到人的生命会有怎样的可能性。

 

除此三点外,也有其他一些可能有用的方法。找准好时机和沟通方式非常重要,比如大部分孩子可能在放学刚回到家的时候,有很多作业要做,没有心情来跟你对话;有一些孩子并不喜欢正儿八经的对话,可能喜欢在饭桌上,或者爸妈开车的时候,逛街的时候和你聊天;有些孩子更喜欢写信,用微信/QQ聊天。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时间和沟通方式去和孩子谈谈话。当然如果孩子不想谈的时候,父母也千万不要逼着孩子去谈。

 

家长有些时候抑制不住想要去和孩子谈一些人生的大道理,那么这个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如果成为了一个和父母价值观完全相等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孩子没有成为自己。

 

父母不要去说“你要怎么样”,可以采取一些声东击西的方法,谈谈别人家的孩子,谈谈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故事。孩子可能看起来对这些对话非常嗤之以鼻,甚至可能还会嘲笑你,但还是听得进去的。这种方式呢,也可以缓解孩子被他人目光审视的尴尬和焦虑。

 

我平时和青少年在一起工作的时候,甚至会回避他们的目光。我不会看着他们讲话,我可能会一边侍弄一盆花草一边和他们对话。这样的方式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特别的管用;有些时候我会去谈别的孩子,那么这可以作为和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技巧。

 

当然不管沟通技巧再怎么美妙,“学会倾听孩子”比什么都重要。闭上嘴多用耳朵听,这对于一个青春期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不管孩子的想法有多荒谬,多么难以理解,父母都可以给孩子创造很多的空间去表达,而不是塞住孩子的嘴。这一条这个以后我们可以甚至专门开个专题去聊一下。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父母千万不要忘记: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很多非言语的沟通方式。比如给孩子倒一杯水;准备点孩子喜欢的小零食;孩子和你说自己压力很大,也许只要拍拍肩膀,抱抱孩子(前提是孩子愿意的话。据我了解很多青少年已经不太愿意和父母有这么个肢体接触了)。这些方式都是有力量的表达“我还是非常爱你,我还是非常在意你”的方式,尽管有时孩子可能不会表现出对这些方式的回馈。但是想想我们心理密码图,我们要用一种既近又远的方式。既不会把孩子吃掉,又不会彻底的抛弃孩子。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扫一扫】马上请家教

Copyright © 互动家教